本期吉的堡育兒話題來到了一個許多家長有著“切身之痛”的育兒難關:孩子什么時候最讓人頭疼呢?相信很多爸爸媽媽的回答會是:孩子變成“哭泣包”的時候!如果孩子總是以「哭」要挾,稍不順意就鬧,我們該如何解決呢?
@小陽媽媽:
我們家小陽4歲了,逢哭必有“妖”,不是要求買玩具,就是想多玩手機、多看電視。前兩年吧,我覺得娃還小,哭哭鬧鬧也正常,也為了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,基本是有求必應。但這都4歲了,小陽跟掌握了“殺手锏”一樣,生活中一不滿足他,就大哭大鬧!氣“死”人了!
@曦曦媽媽:
我舉個例子吧,我們家孩子非常喜歡吃冰淇淋,原來我們限定他一周可以吃一根。但實際情況是經(jīng)常超額食用。為什么會這樣呢?因為每次都會撒嬌,撒嬌不成就開始在家“一哭二躺三打滾”,有時候家里老人過來帶幾天孩子,一看孩子為根冰淇淋哭成這樣,心一軟就妥協(xié)了。作為父母,我覺得孩子老用哭要挾大人非常不好,但是也找不到解決辦法,真苦惱!
當孩子經(jīng)常用“哭”的方式來讓家長答應自己的要求,家長們有的受不了便妥協(xié)答應,有的卻早已熟練運用“擺爛式”育兒,只靜靜看著孩子鬧,直至鬧不動為止。
比如: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化身“熊孩子”倒地不起,趴在地上撒潑打滾。旁邊家長不僅不會妥協(xié),還會配合“表演”:我就靜靜看著,理你一下算我輸;當孩子躺地痛哭時,父母也沒閑著,玩玩手機、拍拍照片,發(fā)朋友圈都有新鮮素材了;有些父母還會使出大招,以其人之道,還治其人之身,開始“你躺我也躺”模式。
是就地妥協(xié)?還是擺爛式育兒?面對孩子的“要挾式”哭鬧,家長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嗎?
一、正確面對孩子的哭鬧
哭,其實是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保留下來的生存技能。通過哭,孩子可以得到食物、玩具、安撫等。在孩子的短暫生活經(jīng)驗中,哭是表達需求的方式,也是實現(xiàn)期許的方式。
孩子的哭,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表達內容。當Ta學會用語言或者行為表達需求的時候,用哭作為索求的手段,就應該被“戒”掉。此時,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,并且明確告訴Ta:“哭”是換不來需求和滿足的。
但同時,哭也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宣泄。受挫時、難過時、害怕時……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對孩子來說,哭都是一種本能的情緒釋放渠道。
所以當孩子哭鬧時,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冷靜下來,幫助孩子將情緒和問題分開解決。耐心地感受孩子的情緒,讓Ta和自己的情緒待一會兒??摁[過后,孩子逐漸恢復平靜,再和Ta一起理智地處理問題。先感受情緒,再理性思考,才是應對孩子哭泣的正解。
二、孩子在外撒潑打滾怎么辦?
勸慰孩子需要時間,如果是在家里,爸爸媽媽們可以慢慢幫助孩子平復情緒。但如果是在公共場合里,孩子持續(xù)哭鬧既丟人又影響到了秩序,該怎么辦呢?
在文章開頭,Chevady介紹到了有的家長會開啟“擺爛式”育兒,跟孩子耗到底。這種方式看起來頗有效果,但其實并沒有解決孩子哭鬧不止背后的根本原因。
那家長還可以怎么辦呢?在這里,Chevady想和大家介紹李玫瑾教授提出的“一做四不做”原則。
(1)“一做”原則:明確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的,鬧沒用,實在想鬧就繼續(xù)鬧吧。
孩子的請求不合理,家長完全有權利拒絕,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心軟。這樣做并不是狠心,而是在教孩子建立規(guī)則意識,告訴他有些事并不是“你小你哭你就有理”。
一旦家長覺得孩子當眾撒潑太丟人而選擇妥協(xié),孩子會抓住大人這個弱點,沒完沒了。
(2)“四不做”原則:不罵、不打、不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、不假裝離開。
家長們都知道,在孩子耍性子時,講大道理和打罵都是無用功。而把孩子單獨留下,不安全也沒有教育意義。
所以,在街上特別是有外人的場合,面對孩子哭鬧,父母應該將孩子抱起直接回家或者找一個安靜的環(huán)境,看著Ta,進行一對一的管教。
同時,李玫瑾教授還提出在哭鬧的過程中,孩子也有3次“睜開眼睛”的時候:
第一次睜開眼睛:孩子是想看家長有沒有關注自己,這時候家長只需要盯著孩子就可以了;
第二次睜開眼睛:孩子看著家長依舊無動于衷,心里會想:他們怎么不來哄我;
第三次睜開眼睛:孩子就會停止哭泣,因為此時自己覺得哭也沒有用。
爸爸媽媽在看到孩子已經(jīng)發(fā)泄完情緒后,再進行溝通、教育、道理輸入。更重要的是,要給孩子建立規(guī)則:不要用“哭鬧”代替交流溝通來爭取想要的東西,有事情要好好說。
三、小奇有話說
同一種哭鬧,千萬個緣由!在孩子的世界,也許哭鬧是最直接的一種表達,也許是Ta們認為最能讓大人實現(xiàn)自己需求的途徑……
其實,孩子未必懂得什么是“要挾”,但Ta們卻能在家長們給出的反應中找到方向。
所以,當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將“哭鬧”誤當做跟父母溝通、爭取的方式時,不漠視、不煩躁、不妥協(xié),有技巧有耐心地循循善誘才是每一位爸爸媽媽對待“成長迷途”中的孩子正確的做法。